摘要: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围绕“双高”建设,坚持走产教融合办学之路,主动服务国家文化强国战略。以建设及运营“云科云南民族民间特色金属技艺众创空间”为契机,吸引云南民族民间特色金属工艺品中小微企业入驻,聘请了一批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作为空间校外导师,全方位指导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并对传承云南特色金属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引进融合企业优质教育实训资源,构建多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推动专业教育标准、课程和师资直接服务行业,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逐步形成了“围绕一个发展目标,两个专业跨领域合作,三个人才培养方向、构建四方联动机制、实施五项合作”的创新教育模式,金属智能加工技术专业成为高水平专业群专业、云南省首批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专业,对其他专业实现产教高度融合发展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关键词:云南特色金属技艺 传承 产教融合 创新教育模式
一、实施背景
(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需要大批特色金属技艺创新人才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培养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培养一个人才、壮大一个产业、服务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社会效益,培养特色金属技艺创新人才切合了地区发展需求,为发展省内特色金属技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和其他相关人提供强力支撑。
(二)中国传统工艺振兴亟待加强传统工艺学科专业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倡导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工艺装备的有机融合,提高材料处理水平,切实加强成果转化。并加强传统工艺的挖掘、记录和整理。借助现代金属材料科学研究方法,解决制约传统金属工艺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问题,对传统金属工艺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三)云南省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急需传承发展传统金属工艺
云南素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传统金属工艺技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展传统金属工艺,有利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云南省确立的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战略决策,有赖于对云南传统金属工艺的研究、挖掘和开发。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12345”创新育人模式
2020年11月,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建设的“云科云南省民族民间特色金属技艺众创空间”由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以建设空间为契机,吸引了一批省内外金属工艺制品生产企业及独立工匠入驻,随着合作的深入进行,逐步建立了“围绕一个发展目标,两个专业跨领域合作,三个人才培养方向、构建四方联动机制、统筹五项合作”的“12345”创新育人模式。
图1 “12345” 创新育人模式
其中“1”代表始终坚持以“培养复合型高水平技能人才,在创新种传承地方特色金属技艺,助力乡村振兴”为发展目标。“2”代表现代金属加工技术与艺术设计两个专业深度融合。“3”指的是发挥专业教育及创新创业教育优势培养专业型工匠、应用型艺术设计师、创业实践者三个发展方向的人才。“4”是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独立工匠的资源优势,构建“合作办学、多元育人、招生招工一体化、共谋发展”的利益共同体。“5”是指在四方联动,多元育人机制的推动下,以统筹“产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课程、修订培养方案、教师资源配给、招生实习就业”为原则,开展创新教育实践。
(二)具体做法
1.筑巢引凤,校企共建专业技术研发服务及实训工厂
有色金属加工领域教学及生产活动具有重技术、重场地、重设备的特点。学校在实训厂房搭建了理实一体培训及操作场地,并购置了大量设备及工具,并面向入驻企业及工匠及学生全面开放。

(a)多模连续拉丝机 (b)金相显微镜及分析系统

(c)线切割机 (d)两辊冷/热轧机

(e)数显式万能力学性能试验机 (f)小型熔炼炉

(g)拉丝机 (f)高温高真空烧结炉

(g)箱式熔炼炉 (h)高温烧结炉

(g)管式烧结炉 (h)金属加工实验室
图2 空间技术研发服务配套设施


图3 金属技艺实训工厂
2.植教入企,构建校企共建专业联合育人模式
校企双方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院、企业和学生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和学徒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三方权益等。校企合作共建产业班,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通。校企共建专业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资源。
3.名师建课,建设“技能+美育+非遗文化”特色教学资源
通过聘请国家级、省级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金属材料加工专家、历史文化学者作为顾问团队,开发了“技能+美育+非遗文化”线上公共开放系列课程,课程以整理、记录、拆解、示范云南特色金属技艺的基本技法为主要内容。同时,增加云南地方历史文化及艺术赏析内容,提倡文化与技艺并重。通过理清云南特色金属技艺的历史发展脉络,解读金属技艺背后的文化艺术内涵,示范专业技术技能,构建云南特色金属技艺教学资源库。


图4 金属技艺微课资料
4.以赛促教,促进教师队伍教学水平高水平发展
以学生及云南特色金属工艺传承人为主体,依托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及企业技术力量,鼓励支持学生、匠人参与“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全国工业设计职业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新创业发展,苦练专业技能,以实践检验教学水平,使传统金属工艺技术创新创业项目落地,增加就业机会。
5.知行合一,建设校企合作双导师团队
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理念为指导,建设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双导师型”教师团队。企业师傅和院校教师共同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双导师型教学团队”在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的发挥了专业教师专业课教学优势及企业师傅实践教学指导优势,在理实融合过程中技能与知识有机融合。
(二)成果成效
通过实施“12345”创新育人模式,目前学校建成金属工艺实训专有场地约2000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善;金属智能加工技术专业2门专业课程列入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获得省级教学质量工程2项,云南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建设专业1项,省级精品课程1门,5门课程列为校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出版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特色教材7本,1本列入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获云南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2项。金属智能加工技术成为云南省首批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专业。
39个团队入驻众创空间进行孵化,557人参与创业实践,工商注册项目数为25个。学生在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个人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优秀指导教师6项,获得国家创新创业大赛奖励5项,省级奖励16项,安宁市第一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第一届西南地区大学生金相大赛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本专业学生能已成长为具备专业金属加工知识及艺术设计能力的新时代工匠,部分工匠进行返乡创业,带动就业,传承了云南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加工文化,实现了教育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图5 部分工匠进行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情况说明
三、经验总结
在构建“12345”创新育人模式的过程中,对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管理要求,学校、系部两个层面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成本分担机制;校企双方在育人过程中的责任与权利。
四、推广应用
该案例可推广应用于与中小微企业已建立合作关系的各学校与专业,聚集校企双方资源,共同谋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