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云南省打造“绿色能源牌”,建设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产业链集群的需要。有色冶金技术专业群与储能头部企业—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设储能订单班,精准化对接储能产业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素质与就业质量,培养高素质“双碳”人才;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过程;聚焦储能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技术研发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主导、高校参与的技术创新驱动力。形成了“资源互补、人才互动、技术互助、管理互促、文化互融”校企一体化办学格局,有效支撑了行业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改革的需求,开创了校企共赢的“双元育人”新局面。
(一)实施情况
(1)订单班共育“双碳”人才,精准化服务储能产业
自校企合作以来,根据企业需求,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学校—华友钴业”订单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同制定专业体系标准、选拔标准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结合企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特点、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革新教材教法。教学管理实行“双导师”培养,即校内教师“教”和企业师傅“带”,在教学中,及时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管理,见图1。
订单班面向冶金、材料、机械类专业学生,本着学生自愿、校企严格考察的原则进行定向选拔。一、二年级学生在学校学习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企业按时派技术员到校讲授部分专业课程;第三年学生到企业完成后续理论和实训教学,期间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参与学生管理,毕业后经企业考核合格录用就业,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图1学校与企业共同组建“学校—华友钴业”订单班
(2)共建虚拟仿真基地,完善实践教学过程
根据校企联合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储能材料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高温危险、无水无氧条件苛刻、设备精密复杂等情况,校企合作共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依托专业软件、虚拟现实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实际生产过程真实地仿真呈现,将内在微观过程可视化,将高耗时、高成本和高危险的实验实训项目常规化,满足人人参与的需要,保证订单班完成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由校企双方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实训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双方共同商讨建设方案,共同完成基地选址、场地布局、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事宜。企业定期派出技术人员对实训基地的软硬件进行维护和更新,并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
学生可以实训基地为依托,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科研的联系。
(3)聚焦行业关键技术,提升技术研发平台
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生产建设和科学研究,组建科研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共同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工艺参数及生产数据,学校主要负责基础实验和理论分析。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规范共同用于形成专利、论文、科研项目等科研成果,并优先在企业转化应用,实现课程和流程的再优化;利用前期合作产生的成果,以企业为支撑,由学校牵头申报各类重点实验室、专家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创新团队等,提升技术服务平台质量。
(二)应用效果
(1)就业质量
学校与华友钴业自开展校企合作以来,为拓就业岗位,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每年均成立“学校—华友钴业”订单班。该模式将进一步推动校企之间稳定、长效、深度融合发展,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双碳”技能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等方面的适应,加大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力度,实现校、企、生多方受益。目前,学校已有200余学生在华友钴业进行岗位实习和就业,就业率达95%以上,大幅降低了入职培训的成本和时间,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2)专业申报
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以及华友钴业的产业技术优势,学校于2021年申报并获批云南省首个“储能材料技术”专业(专业代码:430504),并于2022年9月正式招生。
(3)平台建设
校企合作共同申报了“云南省数字孪生绿色新能源储能材料产业链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于2022年6月正式获批立项,学校是唯一上榜的高职院校。该平台旨在聚焦突破储能电池材料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推进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引进培养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提升校企在本领域的研发水平与人才质量。
(三)推广应用
储能材料与有色金属是国家战略性关键资源,深入贯彻高质量产教融合,打造高水平产业服务带来的成效值得周边的院校及企业进行借鉴和推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许多中资储能领域企业纷纷到沿线国家投资建厂,对人才、技术和创新的需求十分迫切。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与浙江华友钴业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与平台建设方面的效果显著,有良好的基础和经验。昆明市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战略桥头堡,可将相关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经验与成果在海外中资企业进行推广,在建设海外产业学院、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及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彰显专业本色,提升中国在“一带一路”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提升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