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四融合”一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发表日期:2023年04月25日 编辑:双高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共浏览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高等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高校提出新要求,即“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加固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提高学生生的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和融合,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最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2019“双高计划启动建设以来,我校依托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紧紧围绕“双高”建设任务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互联网+”“挑战杯”“振兴杯”三大竞赛为主线,为青年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引导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提升青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我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获国奖数15项,高质量完成“双高建设”的任务目标展示出我校良好的创新创业育人工作成效。

2022年,在第八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分别获金奖6项,银奖8项,铜奖8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获金奖数量在云南省高校排名前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得铜奖2项,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其中,《双零铝箔强度和延伸率提升研发》参赛项目荣获产业命题赛道铜奖,这是我校首次获得该赛道奖项,也是云南省4所获奖高校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一、以创新创业真任务实践“三课堂”进阶培养

整合理、实、虚资源,通过“第一课堂”学做驱动学生沿功能先行、寓意提升、转化创造、模式创新的思路,确立“第一课堂”情境体验内化创新创业知识;“第二课堂”基于校友创业论坛、创新创业社团、双创实验班等延伸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任务诊改+路演+社团、企业双创指导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寻找结合专业的创新创业好项目,拓展学生在核心价值塑造、综合能力培养、多维知识探究方面发展“提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第三课堂”基于技能大师及双创导师工作室、智创实践基地等引导技能拔尖学生对标赛事要求,从创新创业作品设计加工等探究能力方面“培优”,强化大师及导师工作室组织作用,指导双创项目成果迭代及孵化,促使学生创新创业实战能力提升学做研修递进式培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利用校内外多种教育实践载体,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调动师生参与“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扩大实践育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形成“联动效应”和“滚雪球效应”。为此,学校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展板展示学院创新创业最新成果,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学院知名毕业校友讲解创新与创业故事,勉励新生重视价值塑造与实践锻造。针对不同年级同学,分层次引导学生参加不同难度比赛。在比赛和项目申报前夕,利用班级QQ群、微信等新媒体发布比赛信息,通过召开班会、邀请历届获奖选手和导师参加培训动员会等方式,分享比赛心得体会和注意事项。近年来直接参与赛事的各专业学生数近5000人,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约10000人次。

二、以“专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采用“专创融合”的方式,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案例、创新人物等将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方式逐步融入专业课的教学中立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符合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2019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全面负责校内的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事工作,建设学校“智创”实践基地,优化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和实践环境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艰苦卓绝、颇具挑战性的“系统化、复杂化”工程,在此过程中,团队协作非常重要,为了发挥指导教师和有经验学长的“传帮带”作用,学校每年邀请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担任新生班主任,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学校大学生机器人、大学生智能制造智能冶金、3D创新设计等科技类社团,进一步拓展了学生参加竞赛的空间与内容,让每一位想接受锻炼的同学都能得到锻炼,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实现“协同作战”目标。

三、以“科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科学技术应用

采用“科创融合”的方式,将科学技术应用及实现引入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让学生动手做出来,锻炼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创业的本质就是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坚持以科学技术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鼓励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将科研项目重点放在“末端研究”,注重将创新的科学技术转换成生产力,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为抓手,立足实际的应用场景,通过产品化推动成果转化加速项目落地,同时通过科研项目开展“反哺”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通过构建“双创基础课、专创融合课、拓展提升课”的全方位课程体系,通过师资培训建立全方位、高质量的师资库,构建“理论讲师、实践名师、双创大师”三师级教师队伍,发挥传统课堂和在线各自优势,提升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专业特点,在课堂中融入大量翔实丰富的科技创新案例,讲解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原理。在专业师资队伍中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师(SYB)资格培训,开发具有专业特点的科研+教学资源包十余项。

四、以“产教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产业需求

采用“产教融合”的方式,将市场需求及产品定位等产业动态嵌套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通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产业需求,“产教融合、校企一体”是当前高职院不断探索的发展道路,高职院校将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通过“智创”实践教学基地,对接企业和产业,成立合作领 域的双创实训室,通过引进企业的技术需求,转换教师科技成果双循环来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通过“双创实验班”开展教学探索,让学生以项目实践深入了解相关企业市场定位及产品、运营机制,了解专业背景下的产业链和产品链,熟悉前沿的产品及技术,明确客户和用户的真实需求,明确产品功能的定位,从而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的市场前景及动态的敏锐性。同时通过“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冶专新青年”等新媒体,宣传报道一批批获奖团队,表彰一批批先进典型。通过在“智创”实践教学基地实训室、教室文化墙等区域开辟历届优秀作品实物展,在学校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五、以“思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

采用“思创融合”的方式,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合思政教育,将优秀的个人品质培育浸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如团队合作精神、持之以恒精神、家国情怀等,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学校始终坚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调以“自己想、自己学、自己做”为出发点,端正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及活动的目的,不断强化团队成员优秀的思想品德是创新创业项目成功重要的力量源泉。要求教师在双创教学及赛事指导过程中,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同步,探索树立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实施路径,鼓励学生团队要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勇于承担,敢于拼搏,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和困难就退缩,要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

学校以校院两级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协调,教务处主抓双创课程体系建设,校团委主抓双创赛事活动开展,招生就业中心主抓创业平台建设及项目孵化,二级学院成立以总支书记院长为组长、教研室室负责人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结合学校《学生竞赛活动管理及奖励办法》和《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细则》等文件精神,让好的做法和经验以制度形式固化与传承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激励广大学子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中来。

基于三课堂四融”的一体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旨在以双创教育为契机,从专创融合、科创融合、产教融合和思创融合四个维度探索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科学技术研究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联系我们

莲华校区:昆明市学府路388号         邮编:650033

安宁校区:安宁市宁泊路63号           邮编:650300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冶专青年

滇公网安备 53010202000114号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11©版权所有滇ICP备050012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