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设内容
为探索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双元育人、学训结合、岗位成才,提升人才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立足于云南省信息产业条件和经济发展实际,深入剖析人才培养的内核,实行校企多方协同合作办学。自2018年先后被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全国第三批和云南省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经过三年多的试点建设,其创新性教学实践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该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在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实践中,校企共同提出“三元、五双、一融通”的理念,培养无线通信领域精英学徒。
如图1所示。

图1 “三元五双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
(一)三元
现代通信技术专业成立于2015年,作为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办专业,积极探索以西南地区为代表的无线通信网络建设与维护行业人才培养途径。在已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基础上,结合《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精神,进而与云南九份签署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形成特色鲜明、分工明确的校(昆明冶专)-企(北京华晟)-企(云南九份)三元主体(以下简称“校企企”)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打造“学校教师+企业导师+企业师傅”的三导师型教学团队,构建在专业建设、资源开发、人才培养、考评体系以及师资提升等方面统一理念、统一行动、统一把关的命运共同体。具体见下图:

图2 现代学徒制“三元”主体架构
(二) 五双
1.“双导师”--校企混编师资队伍
该专业对“双导师”的内涵建设包括有四个方面: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师傅、行业专家和技能大师等共同构成;专业课程、实训分为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并由双方分别承担教学和指导;所有考核通过的学徒,均由一校一企“双负责人”对其进行安全管理和学业管理;学生(徒)的考核评价,也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校企“双导师”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弥补,相互协同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管理,使学生对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更为紧密。
图3 容会通信技术大师工作室牌匾
2.“双平台”--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双平台”是指产业平台和教学平台。该专业紧跟技术前沿,以无线通信技术行业和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分析毕业生面向的核心岗位群和典型工程项目,以“企业需求-岗位能力-专业课程”为递进链条,结合学生的通识素养、单项基本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创新创业水平四项岗位必备能力,嵌入现代通信技术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校企共建产教融合“双平台”课程体系。如图4所示。

图4 产教融合“双平台”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图
3.“双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三主体深度融合共同参与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成本分摊、教学实施、运行保障、考核评价等多种机制,逐步制定并实施了学生实习实训管理与考核制度、“双导师”教师管理办法、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与运行条例等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执行标准。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达到规范校企行为,切实保证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效果,实现互惠共赢。

图5 现代学徒制相关标准及制度
4.“双阵地”--课程思政无缝衔接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和完善,不仅要培养学生理论文化知识和岗位实操技能,更要把课程思政中关于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系统论和工程思维元素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课程思政“双阵地”的无缝衔接,即课堂育人阵地和工厂育人阵地。具体过程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思政“双阵地”构建思路图
三主体 | 双阵地 | 授课对象 | 教学环境 | 教学内容 | 思政元素 |
校内导师 | 课堂育人阵地 | 学生 | 教室、实验室、线上教学 | 通识素养课、专业基础课 | 爱国情怀、改革创新、社会责任 |
企业驻校导师 | 课堂+工厂育人阵地 | 学生、准学徒 | 校内实训基地 | 单项操作技能、企业文化 | 全球视野、科技自信、大国崛起 |
企业师傅 | 工厂育人阵地 | 学徒 | 校外实训基地、项目一线 | 职业素养、岗位综合技能 | 工匠精神、吃苦精神、团队意识 |
5.“双保险”--提升就业竞争力
通过现代学徒制对人才的培养,最终要实现能够促进毕业生精准就业并主动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调研行业发展规律,密切关注产业前沿动态,结合企业对人才结果的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其就业方式,以达到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目的。该专业立足于人岗不匹配、就业层次不高等问题对症下药,通过“三元”主体机制和企业畅通沟通渠道,采取学生自主择业和企业岗位推荐“双保险”策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图6 2017级优秀毕业生接受电视台专访
(三) 一融通
该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中对“岗课赛证”融通的具体做法是:校企通过对无线通信行业走访调研,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收集项目一线工程师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需求,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从而制定适宜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无线通信网络运行与维护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内容相衔接,把相关考核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贯穿于日常教学,使课程与岗位、职业水平认证和技能等级证书知识相互融通;在学生(徒)培养过程中,鼓励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各级别职业技能大赛,实现课赛结合。

图7 “岗课赛证”融通结构图
二、建设效果
(一) 形成了校企多边合作共赢机制
在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实践中,基于“三元五双一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借助企业优质资源,在学科建设、资源整合、双师进修、订单培养等方面深度合作,逐步形成了校企多边合作共赢机制。对学校而言,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扩大了办学规模和专业知名度;对学生而言,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高质量就业得到保障;对企业而言,解决了招工难和岗位适应性差的问题,也可以获得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
(二) 推进了国际化办学进程
该专业以国内外ICT产业和“一带一路”建设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促进产教融合和国际化人才培养,联合北京华晟在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建立了“经世学堂海外教学基地”。以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为依据,聚焦以信息通信为核心的中国优势产业,实现海外教学和优质课程输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无线通信类国际化人才。
图8 “经世学堂海外教学基地”落成揭幕
图9 “中泰”国际化合作协议
(三) 提升了师生专业水平
在技能竞赛方面,在2019年参加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4G全网建设”赛项获国家级三等奖;2020年获大学生5G技术与应用大赛获省级一等奖;2021年获“蓝桥杯”软件和信息技术大赛获国家级优秀奖;2022年获“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国赛三等奖等。在就业方面,该专业目前就业率保持98%以上,毕业生月薪资远超于高职专业毕业生平均水平。在师资方面,该专业充分发挥校企混编师资的优势,发表学术论文、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等学术成果10余项,参与各类课题7项,开发教材5部,形成研究报告2份,教学大赛屡获佳绩。
图10 2019年获国赛三等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现代学徒制背景的“三元五双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为为现代通信技术专业的产教融合、“三教”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实践还表明此模式具有切实的实践指导意义。当前,在校企在的机制创新、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有待各方面共同努力。未来,我们也将在深化校企合作、“双高”建设、精品教学资源开发和现代学徒制模式推广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