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2024-2025年度“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推荐结果公布,我校建筑工程学院建管1412班毕业生李瑞鸿作为17名高校毕业生候选人之一被推荐至教育部参与评选。这位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岔枝洛村走出的青年,自毕业以来,以七年的坚守与奋斗扎根故土,将青春热血倾注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青年学子回报乡梓、服务基层的动人篇章。

2018年,已在昆明工作一年的李瑞鸿,怀揣着对家乡的深厚情谊,响应号召回到岔枝洛村担任教师志愿者。然而,村庄里青壮年外出、村庄逐渐寂静的景象,与他童年中“月光下傈僳族载歌载舞、邻里耕作”的热闹记忆形成强烈反差,这份触动在他心中埋下了坚守的种子。“如果我走了,谁来守护这些?”一个朴素而坚定的念头,让他毅然从“短期志愿者”转变为“长期建设者”,决心将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深知人才是乡村振兴关键力量的李瑞鸿,开始多方奔走、积极“引智”。他主动邀请专家为村庄发展规划方向,牵头成立“乡村振兴青年人才联谊基地”,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成功吸引46名在外傈僳族青年关注家乡发展。截至2025年,已有12名青年学成返乡,成为旅游策划、电商直播等领域的骨干;他还精心建立“乡贤信息库”,联结127位在外乡贤,成功引导5人返乡投资,建成“农产品直播基地”,让家乡的蜂蜜、核桃等特产顺利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产业兴,则乡村旺。李瑞鸿始终秉持这一理念推进乡村建设。他牵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统一销售的模式,让合作社销售额达到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原来的3000元跃升至8700元,切实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此外,他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生态资源与独特的文化资源,精心规划特色徒步路线,打造“徒步+非遗”旅游套餐,将绿水青山转化为带动乡村发展的“金山银山”,显著提升了当地产业的附加值,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推动乡村发展的同时,李瑞鸿也敏锐察觉到傈僳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主动扛起文化守护者的责任。他主导拍摄展现傈僳族风情的短视频《我叫维西,今天是我生日!》,该视频一经发布便火爆网络,荣获“迪庆新媒体一等奖”,让岔枝洛村首次走进全国大众的视野。为了让民族文化有更坚实的传承载体,他积极争取资金,建成“傈僳族非遗陈列馆”,使其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线下课堂”。2023年,他带领村孔雀舞队登上央视《乡村振兴中国行》的舞台,让傈僳族舞蹈被更多人知晓;同时,他还开发系列文创产品,推动民族文化从“活起来”真正走向“火起来”。



七年耕耘,硕果累累。在李瑞鸿的不懈努力与带动下,岔枝洛村成功蝶变为“州级绿美村庄”“非遗传承示范村”和“徒步旅游打卡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他本人也因突出贡献获评攀天阁乡“优秀共产党员”。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行动激发了强大的群体效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思考“留下来能做什么”,并主动选择返乡创业或参与乡村建设,让村庄重新充满了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李瑞鸿的事迹,是个人成长与乡土发展双向赋能的生动写照,更是我校毕业生服务基层、奉献社会的杰出典范。他用七年的坚守,深刻诠释了“小我融入大我”的担当精神,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将所学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的崇高追求。希望冶专学子以李瑞鸿为榜样,树立远大志向,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主动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锤炼自我,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之中,为家乡繁荣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青春力量!
供稿:杜重麟、董亚杰
供图:李瑞鸿
初审:杜重麟
责编:葛智伟
复审:赵远娥
终审:赵远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