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辉是我校电气与机械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2013年7月毕业应聘到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他怀揣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憧憬,踏入了昆明机务段的大门,成为了一名探伤工。那时的他,对这个岗位的认知几乎为零,只知道这是一个“冷门专业”,但经过系统而专业的培训,他深刻认识到了探伤工作对于保障火车安全运行的重要性。在铁路内,人们叫他们机车“医生”,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像医院的B超医生一样每天给火车头做检查。每一次的探伤,都关系到机车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无数乘客的生命安全。这份责任,让他更加坚定了“一定要在探伤这片‘窄门’里闯出一片天”。

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能,练就过硬本领,每天完成工作任务后,他都会主动帮助其他师傅,通过实践来熟悉工作流程和范围。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密密麻麻写满了车轴尺寸、探伤工艺等每一个细节。下班后,他更是泡在器材室,苦练手法,看波形,找感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他深知,只有对机车部件的工作原理了如指掌,才能更好地进行探伤工作。技能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累。经过他无数个日夜的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便成功考取了四个无损检测专业的二级资格证书,并能对各型机车的探伤工艺标准倒背如流,也能精准判别各类“伤情”,成为了一名探伤能手。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所在的探伤组负责15种车型上百种机车配件的探伤任务。无损检测是火车安全运行的屏障。无损检测作为确保火车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他们始终致力于在保持精确度的同时,提高探伤效率。他们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和工艺要求,积极开展技术革新活动,成功攻克了多个探伤领域的难题。
其中空气压缩机曲轴探伤一直是班组上的头号难题,曲轴原本都采用渗透检测方法探伤,探伤时溶剂容易造成曲轴表面锈蚀。他们组织攻关小组成员反复试验论证发现,湿法磁粉探伤检测灵敏度更高,能实现部件表面全覆盖探伤,从调整设备参数入手,编制探伤工艺,组织反复验证,最终实现了空压机曲轴探伤无盲区,作业效率提升约70%。
此外,他还创新性地建立了机车部件“病历本”,定期对无损检测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他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关注裂损区域,为后续的检修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2021年他们攻关小组首创了弹簧横波探伤法,攻克了轴箱弹簧车上检测难点问题。该方法可使弹簧断裂检出率达到100%,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来代替架车检查,将为机务段节约材料及人工成本上百万元。

2016年以来,他先后参与完成了10余项攻关课题,多次参与集团公司探伤工艺范围的修订工作,解决了诸多探伤难题,大大提高了机车运用检修效率。在长期的探伤实践中,他总结了一套“校验标定准、作业落标实、结果记录全”的“三步”工作法,有效避免了伤损漏探、错判现象发生。在一次对机车气缸安装螺栓的探伤过程中,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成功发现了一处异常波形,并通过多种方法确认了配件的裂损情况。这一发现及时避免了机车“心脏”柴油机上潜在裂纹可能引发的机破事件,为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持之以恒孜孜追求,让匠心筑梦硕果累累。凭借着在探伤领域的卓越表现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他多次在集团公司、段等各级机务系统探伤技术比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前三名的佳绩。在2020年,他有幸被选拔代表昆明局集团公司参加国铁集团组织的无损检测专业技术比赛,取得了决赛第一名的好成绩,这是对他专业能力的充分肯定和认可。10年间,他坚守住了初心,一直保持着“零失误、零误探”的骄人成绩,先后发现解决机车质量隐患50余件,先后被授予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劳动模范”、第三届“昆铁工匠”、第十二届“昆铁十佳青年”、“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昆明局集团公司“无损检测员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获国家专利6项。他感谢母校对他的培养,正是老师们的谆谆善诱,让他找到了奋斗目标。他表示将继续努力,不断追求卓越,用他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为机车的安全运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供稿:雷燕
初审:杨涓海
责编:毛飞
审核:赵远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