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工作 > 正文
“五个维度 多措并举”构建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模式 ——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来源:  点击次数: 次 发布时间:2024-06-12 22:20:47 编辑:


一、实施背景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是首批56所之一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院校、云南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党的教育方针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和云南发展战略,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和《指导纲要》精神,以劳育推进其他四育,对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制定出台《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各相关部门党政领导负责人为成员的学生劳动教育工作保障体系,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32学时2学分的《劳动教育》公共必修课。 将“劳动育人”融入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以“五个维度”拓展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多措并举推动“劳动育人”理念贯穿于学生教学培养与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劳动品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更加注重在实践中达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主要举措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提高发展质量,培养优质人才,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从课程设计、实践基地、实习实训为第一课堂,实践活动、社团组织为第二课堂五个维度设计,形成“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链条式育人模式。这五个维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只有在统一的运行模式下协同开展,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教育效应,促进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具备科学的劳动观念和熟练的技能,打造工匠精神。

7AB7

1 “五个维度”劳动育人模式

(一)以课程设计为先导,推动劳动教育科学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

课堂是培育学生劳动意识、劳动兴趣以及劳动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设计劳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作用,还要将劳动教育的内容充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当中。学校将50门课程思政融入基础性课程,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普惠性,实现劳动教育经基础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全覆盖。

  及时挖掘、归纳、总结劳动教育元素与专业课程的结合点,通过在通过参观大师工作室、亲临现场实践、与劳模工匠面对面等,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体现劳动教育元素,丰富课程资源,与省内外优质高校开展合作共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提升过程中的劳动意识,促进个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升。同时,进一步丰富教师能力比赛内容,以跨校形式组建团队,聘请校外专家评审,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团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2 课程思政融入劳动教育理论教学

(二)以实践基地为依托,推动劳动教育专业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

  学校各二级学院成立劳动教育工作小组,细化义务劳动和劳动实践教学的责任分工和实践课程教学计划,形成工作合力,依托企业行业背景和市场用人需求,结合本院专业特色,通过整合各类校内外优质活动资源,建立12个特色劳动教育基地。

3 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遴选一批更具特色、面向省内中小学科普性劳动教育基地,将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结合起来,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让学生参与职业体验,推进劳动教育更好融入到学生生活的重要阶段,为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打好基础。以扩大育人范围,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基地群,建立省内劳动教育示范区。

4 我校参与安宁市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劳动教育基地均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授课,储备了一批具有高超技艺、精湛技能和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稳步提升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发挥技术技能带头人在技术创新、技艺传授、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带头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发挥技能大师在师带徒、技能攻关、技能推广、课程开发、高技能人才的培训研修等方面的作用。

34091

5 学校为特色劳动教育基地授牌

(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劳动教育深度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

  根据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共青团云南省等上级文件精神,自2017年起,连续7年组织校级重点团队,围绕“党史学习实践、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理论宣讲、通用语言国文字普及、课程思政实践、国情观察实践”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省内2个地区(学校挂包帮定点地区),省外多个地区,受益人数达10000余人。

6 我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赴澜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云南首家全国雷锋精神职业教育联盟副理事单位,通过“雷锋式职业人培育工程”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育人品牌,与学校所在地团市委、多个街道签署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协议,坚持把传承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立足战线特点和优势,坚持知信行统一,将雷锋精神深度融入劳动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各方面。

(四)以校企合作为契机,推动劳动教育特色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作为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主体,应当发挥学校“技能文化育人”活动载体作用,着力引导学生立足岗位成才,传承劳模精神,树立工匠意识,精技能强本领,实现创新创业的价值追求。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主动推动劳动教育向校外延伸,力求探索形成校内校外相互融合的综合化劳动教育模式。作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单位,与中铝、宝山钢铁、京东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云天化、云南建投、昆船等云南本土企业开展“融入式”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覆盖所有专业。学校每年定期开展“技能文化月”活动,包括:组织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测绘赛项)、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2022年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云南赛区竞赛4个赛项和2022年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仿真教学职教赛道)比赛,承办“振兴杯”云南省青年职业技能大赛。

7 “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提前熟悉场地

(五)以学生社团为平台,推动劳动教育主动融入高职院校实践育人体系

依托劳动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因此,学校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和宣传浓厚的劳动教育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团委结合“第二课堂”成绩鼓励学生社团定期组织专业社团开放日、劳动榜样宣讲、先进事迹展示、劳模进校园等活动,让参与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感悟,自觉向榜样学习。结合社团职责职能,积极鼓励支持社团自主设计、运行、管理劳动实践活动,从而丰富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形式。同时,借助高职院校宣传平台,包括线上数字媒体平台(学校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线下传播平台(电子屏、宣传栏、展板等),大力宣传劳动教育思想,讲好劳动教育故事,弘扬劳模精神,营造出崇尚劳动的校园氛围。

8 学校积极承办云岭工匠进校园活动

三、成果成效

经过5年建设,学校目前已完成3本教材编写,建立12个劳动教育基地,打造40个劳动教育品牌。学校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的总数达到23114人。各学院志愿服务团队共9个,经立项的志愿服务项目共计22个,其中校内项目9个,校外项目13个。活动覆盖了8个社区,爱心小学4所,敬老院2家,累计参与人数达2754人次。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3个,省级奖励9个,团中央课题立项1个,包括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挑战杯”云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云南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云南省学校“云岭学子点赞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赛项与活动中获奖。2年的建设后有着丰富的劳育课程建设成果,有着丰富劳育实践活动经验,在一个个理论课堂上,在一次次劳动实践中劳动教育工作更加注重融入时节、融入课堂、融入日常,学生参与劳动实践覆盖面更广、层次更加深入。此外,近十年来,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取得省级奖励300项,国家级奖励29项,竞赛成绩居云南省高职院校首位。目前学校已形成一套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四、经验总结

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大方针。”高职院校作为传授技能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承担起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的更多的责任。劳动教育与“技能文化”理念的结合,有力呼应衔接了国家职业教育的活动周。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劳动教育要求,培养“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技能宝贵”高素质劳动者情怀。

“双高计划”为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机遇,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严格贯彻落实“双高计划”要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实现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真正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同时建立劳动教育管理机制,设置多元化评价体系,健全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把劳动实践测试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使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劳动育人效果。此外,学校各部门之间形成联动,充分保障劳动教育经费及物资,使劳动教育课程多元化得以实现,为向云南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开展树立标杆。

供稿:吴梦琦

特色工作
首页  |   部门概况  |   学生组织  |   特色工作  |   通知公告  |   劳动教育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团委 2022©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