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绍菊和徐慧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2021年5月,她们接受组织安排到小坝村参加乡村振兴工作。驻村工作期间,她们迅速转变角色,积极融入基层,全身心投入工作,脚踏实地完成了驻村工作队的职责任务,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做了许多工作。

尹绍菊

徐慧
抓党建促脱贫,凝心聚力固堡垒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小坝村党总支下设三个党支部,共计党员60名,学历基本以中学为主,年龄60岁以上的党员有18名。面对党支部普遍存在的严重老龄化、队伍结构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她们采取积极发展年轻党员、合理调整党员干部结构,提高党员整体素质等措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引领能力。她们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特长,定期上党课,加强各支部党员的理论学习,协助各支部书记定期召开“三会一课”,运用“云岭先锋”APP,及时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升党员的素养,促进各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尹绍菊同志积极参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擂台比武”,分别在澜沧县富东乡和沿江片区斩获驻村队员组第一名。作为代表,在澜沧县2022年驻村工作队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培训班上做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经验交流。
勤走访深调研,真情帮扶务实效
为了尽早熟悉村情民情,她们沉下身心,一趟趟入户走访调研,用双脚丈量民情。配合村“两委”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工作,紧盯小坝村脱贫户和“三类人员”收入水平变化,以及“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结合实际制定帮扶措施。工作忙起来时,即便是“5+2”“白加黑”,她们也都迎难而上,按质按量完成任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小坝村于2020年全村脱贫至今,无一户一人发生返贫现象,各困难户都有针对性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办实事惠民生,倾心全力解民忧
乡村产业兴旺是脱贫地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小坝村主打茶叶、八角、草果、香米四大产业,农产品资源较丰富。她们和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向村民宣讲惠民政策、法律法规,积极开展小坝村有机茶认证试点工作,入组入户动员村民参与稻田养鱼、湖羊养殖等项目,鼓励村民参加电商学习、技能培训,想方设法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帮助村民实现就业创业,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凝聚治理合力,夯实治理强根基
驻村工作队集“保洁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党的政策的“宣传员”、防疫“安检员”,安全生产的“指导员”等于一身,每一件事对群众来说都是大事。大到解决群众纠纷、处理邻里矛盾、医保缴纳、防汛减灾,小到复印材料、开具证明,她们都用心用情、认真对待,村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她们还同其他驻村队员、村干部共同完善村“两委”工作例会、“四议两公开”等村级民主决策制度;广泛征求老党员、老干部、老同志及村民的意见,号召大家踊跃参与修订村规民约;参与农村“网格化”管理,担任三级网格员;参与小坝村总支部委员会补选支部委员工作及小坝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补选工作。
夯根基扶志智,激发动力促脱贫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小坝村的大学生较少,人才基础薄弱。小坝村作为脱贫村,许多群众收入不稳定,村里一些考上大学的孩子因为学费过高,有辍学的风险。徐慧同志了解到这些情况,努力为贫困学子申请了“雨露计划”和“返贫保险”,助力17名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不让一个孩子有后顾之忧,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读“无字书”、进“百家门”、尝“百家情”、解“百家难”,那些因艰辛而充实,因坚守而踏实的火热岁月,已融入了她的血脉。作为一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一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一名新征程上的年轻党员,她们将继续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用真情服务基层,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供稿:赵艺懋
初审:王光权
责编:赵远娥
审核:赵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