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五年来,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构建“多源协同,精准润泽”的大思政课品牌,促进教学资源“大融合”、育人力量“大协同”、教学科研“大提升”、区域优势“大联合”,有效提升时代新人培育质量。
教学资源“大融合”:创新思政育人模式
学校以“双高”建设为契机,结合职业教育信息化智慧化建设,着力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在抓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打造 “马老师讲党史”系列在线课程,设置近700分钟总共61个专题,通过思学堂APP和职教云向全校师生展示百年大党的辉煌历史,构建师生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机制,让党史学习教育更有“长度”。
学校大力推进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成“铸魂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和“冶金铸魂党建育人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包括1200平方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长廊”、110平方米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屋”等。建设思政实践课教学中心,包括有135平方米的思政课VR虚拟仿真中心和“云南红色教育基地VR站”网络资源库,拥有红色教育展厅、红色基地全景实景展厅、专业数字党课、思政实训VR一体机、云南红色教育数字博物馆和13个云南红色资源思政教学实景VR站等255个思政多媒体互动资源。学生在虚拟仿真基地,通过“线上体验式教学”,可以身临其境走进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昆明节孝巷、云南师范大学“一二·一”纪念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及扎西会议会址等,对云南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入的学习。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铸魂育人”思政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
学校依托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创新“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有效融合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育人手段,提升教学实效,培训师生1.8万余人次。
教学科研“大提升”: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按1:350配齐了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大学习、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和“五个一”教师能力提升行动,全方位提升教师能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提质增效。

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课程教研中心(高职高专)集体备课会在昆明冶专举行
近年来,学校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统一教材版本修订的网络集体培训5次,组织44名教师参加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2022年、2023年统一课件网络集中培训,2022年以来组织青年教师说课活动18次,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线上集体备课学习共计22次,选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的1名教师参加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轮训班学习,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科研、比赛、宣讲中逐步形成队伍优势。近五年,在云南省级思政课各类教学比赛中有10人次获得一等奖,1名老师获得教育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二等奖,学校获得2023年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暨优秀课程观摩的优秀组织奖,5名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我心中的思政课”两部微电影作品,获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活动三等奖和优秀奖。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被选树为云南省第五批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组织,55人次获评学校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其中1名同志获评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名同志当选安宁市第七届人大代表。学院教师先后获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立项55项,171人次参与省部级、厅级科研教研项目建设,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57篇,出版专著8部,出版教材74本,参编教材43本,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和凝聚力不断增强。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在第三届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斩获佳绩
区域优势“大联合”:服务地方成效明显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驻地安宁市委宣传部开展共建“马院联盟”工作,编写“送理上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讲手册,印发到安宁市各社区、各村;组建“红色文化志愿宣讲服务队”“巾帼理论宣讲团”“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等,赴相关院校、安宁中小学、社区基层进行宣讲。近五年,学院党员教师积极到校外单位特别是驻安宁市的单位开展党的重大理论方针专题宣讲,平均每年在校内外开展理论宣讲100多场,参加人数2万余人次,得到了云南网、学习强国等媒体关注和报道。
学校思政课教师主讲的视频《金沙水泊云崖暖——红军长征巧渡金沙江》入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国“百所职业院校名师讲党史”系列微党课展示活动,在全国推广使用;以学院“铸魂育人思政实践课教学基地”“冶金铸魂党建育人教育教学基地”为平台,吸引省内外多家高校到校考察学习,并先后有近500名校内外领导干部教师及党员群众到基地进行实践课教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在校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走进安宁市石江学校
育人力量“大协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学校打造“四维四同”思政育人模式,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以系统观念推进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在领导和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序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组织召开思政课建设专题会议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现场办公会,督促落实马院建设标准和思政课建设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党委书记带头每年为全体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全体校领导为大学生讲思政课。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时,组织学生通过“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教育、职教学生读党报、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论坛讲坛、讲座报告会等,全方位推动思政教育。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红色文化研究中心、铸魂育人实践教学研究中心三个平台,成立了“法学社”和“红色文化研习社”两个学生社团,培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长廊”11名学生宣讲员和5名教师宣讲员,指导学生开展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推动和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争做新时代理论宣讲的先锋力量。学院与学校团委合作成立由41名教师组成的“百名学生讲党史指导教师团”,与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共同探索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学院、进班级、进新生等多元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讲模式。参与推进学校业余党校建设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工作。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参与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学院教师参与的《数字测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获得教育部命名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入选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1人次。

学校承办全国职业教育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测绘地理信息类)课程思政集体备课活动
五年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用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进一步丰富“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内涵,形成了学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学校将继续深入探索提升思政课建设和实施的有效途径,创新思路、优化策略,进一步推进“大思政课”提质增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供稿:恭学禹
初审:孙锐
责编:赵远娥
审核: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