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发展

助推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助推发展 -> 正文

【整改整治】汇聚众智谋发展 产教融合谱新篇——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破解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建设难题

阅读次数: 日期:2023-08-0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主题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党委聚焦破解主题教育专项整治问题,突破学校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胸怀“国之大者”、立足学校“双高”建设、职业本科申办等关键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在国家大力推进“一体两翼”职教改革之际,调研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建设,深化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把调查研究同解决学校当前遇到的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紧密结合,针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专题开展了扎实调研。

经过校内、省内外的深入调研和考察学习,对接学校打造职业本科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提升对云南省乡村振兴、资源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支撑能力,形成系统思路;对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建设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破解学校目前服务区域发展、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关键所在形成一致共识。今年上半年,特别是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在实体化运作的产业学院建设、校企共建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加快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基本情况

学校党委书记带队围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立足“双高”建设、职业本科申办等关键任务,紧紧抓住学校产教融合发展裉节问题,在校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赴省内外学习调研,取经求新。

调研主要采取文献查询、问卷调查、部门走访、实地考察、座谈交流、专家咨询、案例分析等方式开展调研。校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部门走访,调研了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情况、相关制度的建立情况、学校中长期校企合作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校企合作渠道、合作资源情况、职教集团(联盟)的组建及运行管理情况,收集整理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体制机制堵点。调研组围绕“产教融合”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以及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管理经验与先进做法,在省内分别就生物多样性、文创、绿色能源、绿色食品、数字化转型等行业领域,实地调研了拥有虫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品研发和销售完整产业链优势的云百草实验有限公司,在无人机应用领域有着独特优势的昆明盈博教育信息咨询公司,拥有优质的美育教育资源和共享艺术博物馆藏数字化资源的昆明得艺教育集团,以能源、现代物流、绿色能源新材料为三大主业的省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云南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专题座谈和实地考察参观实训基地、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的展厅、技术中心等场所,掌握4家企业的基本情况、发展愿景、技术和人才需求、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在省外,带领调研组到杭州市、上海市、温州市等地进行学习考察,旨在对标东部地区院校、企业先进做法,虚心学习有益经验,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实践,把解决问题落实到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上来。调研组先后考察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力大学、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4所高等职业院校,以及杭州喜马拉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朋程数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学习借鉴东部地区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进模式;人才培养对接“校企共育”融教学、生产和创新研发于一体的“产学研一体化”的融合实训平台建设方法;打通专业壁垒,打造特色专业群,围绕“产、学、研、培、用、创、赛”将教学环节融入生产线,建立“共创、共赢、共生”的产教生态圈实体化运作等方面的有益经验。着力运用好学校主题教育的调研成果,结合学校实际,探索建设与企业通过深度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共同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区域性”“行业类”“实体型”产业学院、多个载体努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对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打造科教融汇共同体,以氛围浓厚的深度产教融合构建高水平的综合服务发展平台。

二、主要做法成效

(一)以调研促落实 凝聚众智谋发展

通过主题教育调研、干部培训班培训等工作的开展,使学校全体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切实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学校党委高位部署,统一规划,作为“一把手”工程推动,书记校长亲自调研、亲自部署、亲自督办、亲自协调。成立“产教科融合发展领导小组”,调整设置统筹服务产教融合发展的教辅部门“产教科融合发展中心”,选优配强中心主任,抽调专门力量,充实工作队伍,统筹推进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建设。通过组织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奔赴相关企业开展深度调研,特别是奔赴东部地区进行学习考察调研,在东部地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中汲取成熟的经验,鼓励各二级学院动起来,发挥“专业群”优势和活力,积极与行业、专业相关领域的头部企业、知名专家合作,通过以共同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为切入点,助推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走深走实,产业学院工作推进卓有成效。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在校企共建命运共同体、共建产业学院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云南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落实,全面部署,目前学校牵头已组建云南省新能源材料产教融合共同体、云南省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产教融合共同体、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产教融合共同体、云南省电子商务产教融合共同体、云南省DICT(数据信息通信技术)及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共同体等13个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牵头单位,运行管理云南冶金矿业职业教育集团、新成立了云南省新商科职教联盟和云南绿色建筑职业教育集团;并作为牵头高职院校配合组建了安宁市域产教联合体。

校企共建9个产业学院,已全部完成前期合作框架协议,分别是:南方测绘产业学院、华友钴业新能源产业学院、洲际英才产业学院、京东智能供应链产业学院、昆明冶专中联智慧财经产业学院、华晟经世现代通信产业学院、绿色建筑产业学院、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其中,以合作共建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学院”,通过打造“一馆二库三中心”,构建一个集虫草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科研、教学、科普、示范、国际交流于一体的大学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联合体,以“一体化”的运作模式,构建混合所有制的办学模式。

目前,学校产教融合已完成“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工作,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下扎实基础。

(二)持续推动促发展,未雨绸缪利长远

为进一步加强主题教育调研的成果运用,把东部地区考察学习的经验、可借鉴的合作模式更好地融入学校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推进学校优势专业深度对接云南地方产业经济,对已有的产业学院进行系统性深度谋划。

校企共建“得艺文创产业学院”,在已有共建专业的基础上,成立得艺文创产业学院;与云南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基于云南能投电力装备园区,共同打造一个实体化运作的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满足地州产业发展对学校的需求,采取建立“1+N”合作发展模式,与地州市共建产业学院;大力建设院士、大师、名师工作站、工作室,以先进理念为指导,集教学、教研、培训为一体,实体化运作,加速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成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莲华校区,立足校地共生共长,坚持“服务园区企业、服务行业、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定位,积极打造“政、校、企、行”四方联动和“产、学、研、用、创”五位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园区和高水平、多层次、强辐射的产业学院;在安宁校区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学院的建设,为区域太阳能光伏产业提供全方位、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打造一个综合性服务发展平台。高位统筹,积极探索建立一体化、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结合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以职业大学建设为契机,以产业学院为单元,打造七甸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特色职业本科校园。

三、启示

(一)把握政策红利,抢抓发展机遇

近年来云南省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与支持力度之大,有目共睹。特别是2022年云南省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更是为云南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方案》指出:要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当前,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为进一步构建云南省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我校主动融入云南发展大局,紧紧围绕云南“3815”战略发展目标、“产业强省三年行动”和“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高质量建设”建设,抢抓发展机遇,积极谋划开启职业本科大学建设新征程,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努力构建完善云南现代职业教育“中-高-本”一体化完整培养体系。学校积极探路破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持续深化,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为全国首批百所示范高等职业院校之一,云南省唯一一所国家级“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云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排头兵,我校有责任为云南区域社会发展提供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三教”协同创新,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高质量,以及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党的二十大进一步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应当具有广阔的前途、重大的作为。因此学校将把思路转换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上来,立足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提供完善云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方案,打造校企双向赋能新生态作出应有贡献。

(三)依托区域、企业优势,构建学校比较优势

聚焦云南省当前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加快发展口岸经济、全面振兴园区经济的重大战略部署,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高起点谋划,着力扬优势、补短板、拓空间,把资源优势、生态优势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为全省经济“加速跑”创造新机遇、新动能。建校70余年来,学校形成了与有色冶金工业完全适应的完整专业体系,培养输送了13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为云南支柱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我校秉承扎根产业、面向职业、服务地方的优良传统,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按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要求建设了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产业学院的专业布局紧密围绕以工业互联网为重点的新兴战略性产业集群,全心全意地为云南省培育工业互联、环境工程、测绘地理信息、数字信息、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建造、绿色食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产业人才支撑,对我省“三大经济”形成有力支撑。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紧扣区域发展战略目标,期冀学校通过系统性整合资源、校企政多方联盟,以更大格局、更高平台整体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输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与企业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高质量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供稿人:杜娇、罗婕

初审:常青青

责编:赵远娥

审核:赵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