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段天福,男,1996年3月生,云南文山人,中共党员,2013年9月至2016年7月间就读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商学院资产1311班。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通过专升本升学考试就读于云南财经大学会计学。2018年8月参加西部计划地方项目考试,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以综合成绩第一的成绩,光荣地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隶属于共青团富宁县委,在板仑乡人民政府负责秘书工作。曾担任板仑乡木腊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现为文山州富宁县板仑乡党政办主任。
在校期间曾任云南省红字会救灾备灾中心募捐部副部长、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莲华校区会长、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资产1311班班长等职务。在校期间曾两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三次校级一等奖学金、全国优秀志愿者、云南省优秀志愿者、云南省优秀学生干部、学校优秀学生干部、云南省优秀毕业生。2019年6月被云南财经大学授予“基层就业先进个人”荣耀称号,2019年7月被共青团文山州委评委年度优秀志愿者,2020年荣获“文山州疫情防控优秀志愿者”,2020年荣获文山州脱贫攻坚工作“扶贫好村官”,2021年荣获富宁县“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获富宁县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优秀参与奖,2023年荣获“富宁五四青年奖章”。
一、奉献青春显当担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来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富宁县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板仑乡木腊村委会是富宁县的深度贫困村,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他积极响应乡党委的号召,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这段时间里,原任两位支书因无法承受工作带来的压力都相继提出了离职,只有他坚持志愿者的初心,不负群众所盼,临危受命担任村委会主任,成为村里面的“领头羊”,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带领群众建设家乡,将村庄脱帽蜕变换新颜。他作为西部志愿者,用切身言行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服务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关怀社会,关心农村的高尚品格。
二、扎根基层系民生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在村两委班子中,他积极发挥“传帮带”的引领作用:
一、勤走访深调研,掌握村情抒民意。“底数清,才能对象准”,经过一个月的走访,掌握了木腊10个村小组的基本情况和10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第一手资料,为木腊村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抓班子领队伍,强化党建打基础。“确信政策明,才能真帮扶”,他坚持强抓队伍建设,完善学习和议会制度,常态化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扶贫攻坚常识干部读本》活动,准确掌握了扶贫工作的政策及原则要求,为谋划全村拔掉穷根、摘掉穷帽,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聚群力集民智,产业引领补短板。“问诊把脉,才能精准施策”,他坚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坚持扶贫先扶智的工作方法,积极引领群众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结合本村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发展以食用菌、油茶、八角、家禽、蜂蜜为主的特色绿色产业,联系村党组织发展了一批劳动致富能人和党员致富带头人,使其带动其余农户,达到传帮带作用;利用“滇沪协助”的帮扶政策,打造了“基层党建+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的产业发展模式和销售方式,多途径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因收入不稳定而贫困的短板问题。做到了全力为村办实事、办好事,为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助力作用。
四、跟党走,真作为,精准扶贫不掉队。为了确保木腊村2019年能如期脱贫出列,他选择了“5+2”和“白+黑”的工作方式,积极同驻村工作队员、乡工作组、村两委工作人员一起开会分析、研究对策,引导贫困对象共同渡过难关,克服脱贫攻坚道路上的种种困难。
五、解民忧,办实事,誓拔穷根摘穷帽。他结合实际解民忧办实事,紧跟两不愁三保障的新要求,认真分析贫情,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设立一户一档一方案。申请物资20余万元,有效改善了困难群众的住房、衣物、家具等问题。2020年实现完全脱贫,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他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真情服务,真诚付出,履职尽责,团结同事,时刻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打赢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青春无悔献基层
2020年,凭自己的努力他获得了到广西任教的机会,但他毅然放弃了舒坦的生活,选择了坚守。他说:“无悔的青春就是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谱写一曲壮美的青春之歌,这才是党员的意义。”
为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在村民的鼓励下,他参加云南省2022年度公务员录用考试,并被录用到板仑乡人民政府工作,现在他正以年轻干部的身影工作在基层一线,与基层党员干部勠力同心,发扬志愿精神,扎根西部沃土,书写无悔青春。
他始终践行母校的嘱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让青春不留空白,让青春不留遗憾,他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板仑乡木腊村这片土地上,无怨无悔、孜孜以求,凭借着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责任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忠实履行一名党员干部的义务,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和乡村干部的崭新形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大家的真心信赖和支持。
